::: 回應「解構FTA的虛構前提」迷思,經濟部表示我國沒有被經貿邊緣化的本錢

作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有關本(11)月20日自由時報報導黃天麟先生撰寫之「解構FTA的虛構前提」,但對FTA實質意義及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解讀有諸多論點仍需釐清。本部回應如次:
一、 連結兩岸及參與區域整合之迷思:報導中提及「臺灣連結兩岸才能擁抱世界?若自外於中國大陸必會在區域整合的潮流中,被徹底邊緣化嗎?」。
試問可曾有任何一個國家宣布放棄中國大陸市場,而我們又真的要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嗎?臺灣一再陷入此迷思,係對臺灣經濟發展甚為負面之想法。中國大陸為全球製造工廠,亦為全球最重要消費市場之一,臺灣沒辦法在此全球供應鏈中缺席或拒絕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我國經濟以出口為導向,經濟部從來不放棄任何一個海外市場,連美國、歐盟及東協等國都積極爭取中國大陸龐大且快速成長的內需市場,我國更沒有理由迴避及放棄,反之更應持續積極協助我國業者,尤其是中小企業爭取海外商機及在國內創造就業機會。

二、 持續國際化帶來的產品競爭力:黃天麟先生所述ITA部分,本部同意其所言。然臺灣在歷經多年之努力後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積極參與WTO架構下之「資訊科技協定」(ITA),目的即在促使我國ICT產品在全球市場上能享有零關稅,以強化國際競爭力,也因此造就了今日我國在全球ICT供應鏈上的主流地位,成為IT大國。假如臺灣當初不願參與ITA並開放國內市場,則ICT產業可能盡失其國際競爭優勢,而占出口總額約50%的ICT產業又哪能在海外市場享有零關稅的優惠?我國現亦參與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之「資訊科技協定 2」第二部曲,著眼點就是為更多的ICT產業創造更多的國際競爭優勢。所以,臺灣勢須持續國際化,對外洽簽FTA,才有在全球競爭的實在力量。

三、 邊緣化對臺灣產業帶來的損害:在陸韓FTA衝擊下,我國可能受影響的產業為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製造業,以及服務業之金融業。在金融業方面,受影響最大的縣市為臺北市;而在上述製造業方面,其產業聚落在北部、中部及南部之產值比重分布為17%、38%及45%,且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政府絕不會如黃天麟先生所述,將對外貿易資源完全集中在ICT產品,有如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而任由韓國以低出口成本的不對等競爭,迫使我中小企業逐漸退出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海外市場。因此面對來自韓國的競爭及TPP/RCEP區域整合達成協議在即,深盼朝野能共同努力直追韓國,共同攜手與國際接軌。

四、 參與區域整合的決心:臺灣為WTO會員國,當然有權利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及對外洽簽FTA,且不需經由中國大陸同意。我國已與部分貿易夥伴簽署FTA,並積極推動加入TPP/RCEP,即為明證,但臺灣在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及對外洽簽FTA的腳步已遠遠落後韓國。韓國自2003年與智利簽署FTA後,在朝野共同努力下,10年內快馬加鞭,迄今已簽署12個FTA(不含已達成協議而尚未簽署之陸韓、韓紐FTA)。反觀兩岸於2013年6月簽署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到立法院後,至今仍卡關。各國現在都在觀察後續我國如何處理,倘遲未通過生效或重啟談判,各國也會懷疑我國洽簽FTA的誠信與決心,而遲疑與我國展開FTA諮商,更遑論加入TPP及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