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話題-兩岸急凍衝擊雙邊談判

作者:黃丙喜╱中時電子報/2016年9月9日

英國脫離歐盟後如何收拾殘局,現在變成世界各大國頭痛的問題;其中,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思維模式和因應對策,格外值得陷於兩岸關係低潮的我們警惕。

美國貿易代表署最近為要先或後和英國談判脫歐後的經貿議題,出現兩派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一派主張,英、美同文同種,系出同源,而且長久以來有非常密切的互動關係,所以應該把英國列為第一優先,不必等她和歐盟其他國家洽談,就先進行雙邊的經貿諮商,解決脫歐後受到影響的兩國衍生議題。

另一派則主張,英國脫歐後和各相關會員國產生的經貿問題,十分複雜多樣,而且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如果美國貿然介入或者開出第一槍,後續的演變和可能的結果難以估計。美國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應該靜觀其變,等待歐盟各國的反應比較明朗以後再說。

美國貿易代表署此一思維和考量格外值得我們警惕的原因是,兩派的爭議截至目前為止,主張靜觀其變派占了上風。而美國的這種思維模式一定會在國際間產生示範效應,影響到很多國家對於兩岸經貿議題談判的考量。

國際經貿的談判本來就是各國利害大小的權衡和折衝,即便美國對英國有情感的偏愛,最終還是回歸理性利益交換的考量;因此,今後世界各國和台灣經貿談判極可能落入此一仿效的思維模式,推定他們在和我們談判之前,先要取得台灣和大陸之間,己經在雙邊經貿議題中取得一定的進展或成果者,不然也寧可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或立場。

新加坡和紐西蘭和我們談判自由貿易協定即是著眼ECFA己經簽署,如果情勢的發展是這樣,我們今後和各國談判雙邊或多邊經貿的前景就很不樂觀。

擴大參與國際經貿社會是我國追求成長、安全和安定的重要基石。「如果」是政策前瞻中必要的設想,而「衝擊」則是各項情境演變中必須的衡量。兩岸關係現正陷入冷凍時期,服貿、貨貿都在卡關之中,我們確實不能輕忽它可能對別國經貿談判的影響,而應及早拿出因應對策。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