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7 月 兩岸「合作型自貿區」 今天不做會後悔
作者:社論/經濟日報/A2版/投資大勢
從六年前開始推動設置「經濟特區」,到其後經濟部拍板定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本社論一直主張此特區的目的之一,即是與對岸先後設立的各種特區對接,做為實質上進行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紐帶。因此,蕭前副總統建議兩岸產官學界共同成立研究小組,建構「合作型自由貿易區」,更具體而明確地標舉出此方向,深值進一步闡述鼓吹。
儘管2008年政權輪替之後,在馬總統全力折衝之下,台海形勢大為緩和,20年來主政者一意杯葛掣肘,讓台灣企業經營者面對大陸龐大商機卻不能自在運用,甚至一面盡力與環伺的競爭者肉搏,一面又要防護來自後方的中傷;進而逐步謀求貿易障礙之消滅,乃至建立高度整合的自由貿易區。目前正在立法院等候審查的「服貿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即是具體的實踐步驟。
然而兩岸要從數十年來的戰雲密布,走向化干戈為玉帛進而水乳交融,這是何等驚人的轉變?尤其對岸經濟規模遠為巨大,已高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身為世界工廠,價格競爭力又不可輕忽,因此一聞大陸產品免關稅、無障礙全面開放進口,各行各業皆悚然而懼;反對黨更見縫插針、借力使力,使盡一切手段杯葛阻攔。目前服貿與示範區特別條例以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俱在立院寸步難行,通過之日遙遙無期,正是此一現實的具體反映。
運用國會執政黨多數優勢或是操作議事藉以扭轉局面,迄今為止未見成效;即使能有效扭轉,上述殘酷現實仍無法改變,反對者必將以其他形式繼續阻礙兩岸開放的腳步。設法改變業者與大眾的恐懼心理,乃是釜底抽薪的唯一途徑。
面對現實,期於短時間內造成改變,僅有一途;那就是在可完全掌控的封閉區域內進行一切後果不致向外擴散的實驗。當全民親眼目睹相關實驗的利弊得失,發現心中的疑慮並無任何客觀依據,反而見到無限的機會稍縱即逝,社會的阻力即可一轉而為巨大的助力。
我們所鼓吹的「經濟特區」、「自由經濟示範區」與對岸特區對接,其目的即在於此。蕭前副總統建議,兩岸「合作型自由貿易區」則更具體地指出其中無限的機會:透過此自貿區,台灣產業在國際供應鏈的優勢可結合大陸的市場規模優勢,共同制定標準、研發技術、創造品牌,開發全球市場。
目睹台灣所鼓吹的經濟特區、自由經濟示範區以及藉此與對岸特區對接,大陸的回應十分明確;先是立刻表示願意容許既有的特區如經濟開放之初所設立的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特區等與台灣特區對接,又後發先至地設立上海自貿區。因此兩岸特區對接形成兩岸「合作型自由貿易區」,其實只要立院正式通過「示範區條例」,立可水到渠成,也為「貨貿協議」鋪下坦途。
其實,在野黨與部分民眾對兩岸貿易自由化還有一重憂慮,那就是一旦兩岸成為實質上的「自由貿易區」,但台灣卻無緣與主要貿易對手簽定FTA,台灣經濟可能被「鎖在中國」。我們曾再三剖析,既然在無形的阻攔之下,簽FTA必然曠日廢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單方面主動減免關稅、放寬非關稅障礙,一如今日的新加坡自由港。但為免衝擊太猛太急,可先在若干封閉區域內進行實驗,這就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基本目的。未料在野黨全力杯葛的主要理由,竟是批判示範區將助長對岸企業在台灣的發展,完全無視於台灣的出路。在台灣經濟正要決定何趨何從的關鍵時刻,任一人一著錯即滿盤輸,可不慎哉!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