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8 月 加入區域整合 降低對大陸依賴
作者:社論/經濟日報/A2版/話題
因太陽花學運而暫停的兩岸貨貿協議,預訂本月底復談。這次政府好像學到了些教訓,開始向社會透露部分談判進展的資訊。然而有兩個根本而又相互牽連的問題,政府與台灣社會其實還沒有共識:第一是對中國大陸經濟依存度的風險;另一個是兩岸協議與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關係。
從數字來看,台灣對外貿易確實與大陸關係密切。以去年為例,若加上香港轉口值,大陸市場占我國出口總值接近40%,而約有六成的對外投資落腳在大陸各地,而按照美國智庫的統計,中國自去年起也超越日本,成為台灣最大的進口來源。更重要的是,在兩岸經貿關係中,台灣一向享有高額的貿易順差,去年更達到770億美元;我國去年全球順差只有370億美元,一加一減後意味著我國其實對其他國家,是處在約400億美元的逆差中。
這樣的問題是否嚴重到要嚴肅處理,完全看個案。墨西哥85%的出口去了美、加,但墨國還想加碼;大陸占韓國接近30%的出口值,但韓國還要加速中韓自貿協定(FTA)談判。然而近期的民調顯示,有50%的台灣民眾認為台灣出口集中大陸,對台灣造成經濟和政治風險,只有28%認可帶動台灣經濟。由此可知,經貿依存度不等於經濟不安全;兩岸與「美、墨」及「中、韓」的不同,大家都清楚,對於「以商逼政」,影響人心的威脅,才是問題的關鍵。
兩岸政治問題,短期內可能很難解決。但洽簽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是依存度的幫凶還是解套,卻眾說紛紜。本月初「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指出盡快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是台灣降低對中國貿易依存度的第一步。這樣的看法完全符合國際現實,卻不得台灣民心,特別是以目前國內政治現狀,短期似乎並不可行。
姑且把兩岸協議是毒藥還是良藥的問題放一邊,兩岸經濟依存度的問題很可能根本不需要兩岸協議或是區域經濟整合,市場本身就會出現解決方法。
自從中國2002年加入WTO後,台灣對於大陸進口的占比,就一路下滑,從總進口值的13%,下降至去年的7%。背後的原因,混雜著更多的進口來源、台商投資,以及本地供應鏈的逐漸成形等原因。
例如過去中國面板仰賴台韓,但自從其大力扶植本地面板業後,進口比例迅速降低,而面板的貿易逆差,在2008到2013年間幾乎打了對折,從負217億美元減至負137億,對台、韓的面板業影響已很明顯。
最近又傳出中國因有鑑於其積體電路(IC)產業自給率只有10%,因此國務院已提出IC產業扶植發展策略。目前中國IC仰賴進口,而台灣及韓國正是主要進口來源。若只看兩岸經貿,台灣對大陸的IC貿易順差,占了台灣對大陸總順差的八成以上。
這種比重,代表著當中國「IC進口替代」策略逐漸發酵時,若再加上中韓FTA簽署生效,兩岸貿易順差會明顯縮小,出口也會減少,兩岸依存度結構就必然會逐漸改變。
不過這種市場運作的藥方,雖然改善了依存度,但副作用卻極強,特別是兩岸貿易順差減少,等於台灣的全球順差減少,其影響絕不可等閒視之。IC產品原本就是零關稅產品,有無兩岸經貿協議,可能都無法改變台灣逐漸失去IC市場的威脅,但兩岸協議卻能改善如工具機等其他高關稅產品的障礙,更能藉此進入中國服務業市場。若按照「華爾街日報」的推論,更是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直接管道。
簡單的說,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兩岸經貿依存度會逐漸降低緩解,兩岸經貿協議可能也擋不住這個趨勢,只能發揮讓我們「軟著陸」的功能,我們還需要積極推動WTO,加入TPP、RCEP這些配套,才是完整解法。但兩岸協議是否等於台灣加入區域整合,台灣民眾還有很高的懷疑,有賴兩岸加速共同研究,建立互信,找出雙方都可接受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