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 10 月 兩岸應共同探索參與區域整合路徑
作者:社論/工商時報
據媒體報導,雖然總統府仍未宣佈亞太經合會(APEC)馬習會「破局」,不過府方已展開替代方案作業,最快10月初就會宣佈由前副總統蕭萬長代表馬英九總統與會。此方案固然無法達成馬總統所強調,藉由兩岸地區的領導人碰面,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概念穩固下來,成為一個超穩定架構,但兩岸高層如能藉由在APEC的對話,為突破兩岸經貿僵局尋求共識,進而為兩岸如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進行溝通,仍可對兩岸的和平發展產生更大助力,值得期待。
從過去兩岸互動的過程來看,兩岸高層對話一向為兩岸經貿事務協商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具體的引導作用。最近兩岸貨貿協議談判已重新啟動,確認兩岸貨貿協議文本,並討論市場開放議題,但台灣期盼工具機、面板、汽車、石化四大產業納入降稅清單,以及大陸希望台灣開放農產品、衣服、襪子與鞋類等輸入,雙方攻防將是複雜而困難的。對此,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直言,兩岸貨貿協議困難點,關鍵是「雙方開放不對等」;面對中韓年底前可望完成FTA談判,兩岸貨貿協議能不能談得成,甚至談得比中韓FTA還快,不只取決於雙方談判團隊,更取決於兩岸雙方高層意願。
換言之,假如APEC蕭習會能對於兩岸如何秉持「相互理解、相向而行」原則,處理市場開放的敏感問題,以克服兩岸貨貿協議的歧見與不利因素,將為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開創新局面。台灣所以希望大陸將工具機、面板、汽車、石化四大產業納入降稅清單,無非是因為該四大產業貨品,除占台灣對大陸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產值1.7兆台幣,占台灣製造業產值的12%,直接就業人數13萬人,對台灣經濟、產業影響極為重大。由於中韓年底前完成FTA談判之後,更將衝擊兩岸原有的供應鏈分工結構,加上大陸也已經對包括東協在內的其他國家之工具機與石化產產品,採取降稅措施,若能藉由APEC蕭習會達成降稅之共識,將有助於促使台灣民眾認知到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實質效益。
兩岸貨貿協議談判中有關農業與弱勢產業的開放程度,更將成為台灣內部對未來兩岸經貿自由化支持度的關鍵。尤其太陽花學運顯示在兩岸經貿依賴深化之際,台灣年輕人和一般民眾除了關心大陸開放的產業對於就業機會的衝擊外,更關切兩岸經貿整合可能帶來對社會與民主價值的影響。這樣的疑慮,不僅讓兩岸服貿協議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無法順利完成立法,ECFA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租稅協議和互設辦事處等協商,也將在台灣內部產生極大爭議。
對此,兩岸若能藉由APEC蕭習會對於包括830項農產品在內約2千多項貨品進口管制解除的議題,其涉及台灣三中族群(中小企業、中下階層與中南部民眾)利益部分,宣示考慮兩岸經濟規模的差異,排除衝擊台灣農業與中小企業的的敏感項目,結果將有利於化解台灣民眾的深層疑懼,降低阻力。
就APEC議題而言,今年5月18日APEC青島貿易部長會議決定從2014年起為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推進亞太自貿區(FTAAP)採取切實行動,為推動最終實現FTAAP奠定堅實基礎;還同意在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投資委員會建立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推進亞太自貿區「主席之友」工作組,啟動FTAAP進程,全面系統推進合作;另同意制訂《APEC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為推進亞太自貿區進程提供支援和指引。凡此都顯示大陸積極主導APEC經濟整合路徑的企圖。
但是對大陸而言,FTAAP的兩大路徑,一為中國大陸積極參與的RCEP,二是美國強力主導的TPP。其中,大陸積極參與RCEP除將強化在亞太經濟合作中的主導權外,也將更為便利地融入全球和區域供應鏈。至於TPP的加速進行,則將對大陸在全球市場發展地位與經貿體制改革帶來極大挑戰,顯然短期內並無法有所進展或突破。相對地,台灣與美國重啟TIFA談判,與紐西蘭和新加坡簽署經濟合作協定,以及和美國等21個WTO會員國共同推動「複邊服務貿易協定」(PlurilateralServicesAgreement,PSA),都有助於提升台灣服務業法規、調和服務業市場自由化速度,有利於未來參與TPP的談判準備工作。
由於兩岸參與RCEP或TPP所需的調整難度不同,因此兩岸本來在RCEP與TPP議題上就有合作推動的空間。特別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兩岸可以適時務實探討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兩岸確實有必要藉由APEC蕭習會,宣示兩岸將透過智庫,針對「兩岸共同合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可行途徑」進行研究,才能為兩岸經貿在APEC經濟整合路徑中的定位,找到新方向。
原文連結: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