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運棒球與區域整合─再談台韓的國際競爭與台灣困境

作者: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

台韓的亞運棒球金牌戰,台灣先盛後衰,在第八局被逆轉。台灣小將對上韓國老手仍然力拼到最後一刻,讓韓國嚇出一身冷汗,即便最後落敗,仍然獲得很多的掌聲與尊敬。但是在另一個區域經濟整合的戰場上,台灣已經節節敗退,卻似乎仍然沒有力拼的打算,再不力求振作,就怕歷史給的評價是噓聲與批評。

台韓的全球競爭關係,原本是在產業、科技及投資層面上的對抗,但是隨著韓國的「全球自貿核心」的態勢逐漸成形,台灣被迫拉高競爭的層面以化解威脅,早已是無法迴避的局面。特別是韓國過去十年來播下的自貿協定(FTA)種子,近年來已進入收割期,速度及數量都呈現出重力加速的情形。

就拿台灣引頸期盼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為例,就可以看出在這個賽局中台灣落後的程度。台韓兩國目前都還未加入有12國參與談判的TPP協定。馬總統在各種場合,都不斷重複加入TPP的重要性,而政府部會也真的在齊頭奮鬥,想要創造加入TPP的自由化條件,但是能否加入卻充滿變數。反觀韓國,則是老神在在的用鴨子劃水方法,一步一步的跨進TPP。

就在不久前,韓國正式與加拿大簽署韓加FTA,加上今年初簽署的韓澳FTA,韓國與TPP的12個現有成員國中,已經有11個雙邊FTA落袋,就只差與墨西哥的FTA還沒完成(但可能很快就要完成)。而台灣目前只有跟紐西蘭與新加坡二個TPP成員訂有FTA。簡單的說,爭取加入TPP這個大賽已經打到八局下半,目前台灣是居於2比11絕對落後的局面。除此之外,韓中FTA就要達陣,而韓歐盟FTA早已生效3年,韓國又是「東協加六」(RCEP)協定的成員國,可以想像,韓國早以FTA大聯盟自居,怎會把台灣這個業餘隊看在眼裡!

但是畢竟FTA不是球賽,不是數量多就一定勝出。但若是每個主要市場我國業者都受到韓國FTA的影響,這種衝擊將會逐漸由點連成面,而加倍擴大其影響程度這可能才是我們需要憂心的地方。以生效已滿兩年的美韓FTA為例。兩年來即便面對中國、巴西等重重競爭,韓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平均佔有率仍然從2年前的2.15%,成長到今年的2.75%;台灣的市佔率則維持平盤,從1.27成長到1.31%。這種情形看似影響不大,還可以因應,但韓國一旦陸續完成與加拿大、墨西哥的FTA,而美加墨三國市場又早已透過北美FTA(NAFTA)而高度整合的情況下,韓商更可進一步利用與加、墨二國的整合,擴大美國市場的進入機會,而這種由點成面構成的威脅,隨著時間演進會逐漸發酵,並非單看個別市場所能領悟之事。

再換一個方向觀察。韓國在FTA網絡接近完成後,去年檢討經貿政策並提出以「全球自貿核心」為出發點的新方向。所謂自貿核心的意義,除了作為向外擴散的基礎外,更有一種彙集聚攏的功能,而這種功能多半會表現在投資、科技的吸引力上,因為投資韓國就可搭上向外擴散的便車。再以韓美FTA為例,生效後近2年來美國對韓的直接投資金額(到今年四月為止)共計增加82.5%,而歐盟投資也不斷增加。這種聚寶盆的效果未來可能會繼續發酵。反觀台灣,各種促進外人投資的措施不斷出爐,卻依然門可羅雀;上個月才舉行的世貿組織(WTO)對我國的貿易政策檢討會議中,續四年前的警語,再度指出台灣的外資比例明顯低於韓國、新加坡、越南及泰國。

事實上,除了沒有兩岸問題外,韓國自由化對於產業的衝擊並不低於台灣,但是韓國靠的是不斷修正調整溝通機制,砸下重金協助輔導,以及十年換黨執政但從不間斷的耕耘,才有今天的成果。台灣的問題,就是對於自由化以及加入區域整合的下一步,好像都還沒有共識,遑論由點到面的佈局。

一旦韓中FTA簽署生效,韓國把我們業者擠到牆角的效應就會越來越明顯。但是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的未來極其模糊不明,因為我們擔心兩岸經貿協議雖然是抗韓的武器,但也可能是政治的毒藥。所以溝通、徵詢到協助輔導,都是我們可以督促政府加碼的問題,但兩岸往來是致命毒藥還是苦口良藥,一時就很難有定論。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產業與外資不會等結論出爐;為了規避關稅及其他障礙,台商會繼續外移,為了提升投資報酬率,外資會繼續過門而不入。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台灣,不管要往東還是往西,只有內部互批互判,絲毫沒有如同亞運一樣在國際賽中奮力一搏的精神,才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