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貿協議 快上場救援吧

作者:聯合報╱史惠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兩岸貨貿談判依然匍匐前行之際,陸韓FTA已於十一月十日宣布達成協議,簽署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根據紀要,兩國將在年底前完成技術問題談判,之後草簽FTA文案,明年年初再由兩國相關部門部長正式簽署協定。

面對台灣的主要出口市場,由東協、美國、歐盟、到中國大陸,紛紛與韓國洽簽FTA,台灣有競爭力的出口廠商在海外市場遭受FTA不公平關稅歧視待遇,市占率直直落,卻無以應對,只能被迫選擇生產外移,傷及國內生產與就業之際,我們仍然看到國內對於兩岸貨貿協議洽簽與否的爭執不斷,質疑貨貿協議獨厚大財團。

事實上,貨貿協議對台灣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遠高於大企業,因為大企業多已經在大陸投資生產,貨貿簽不成,可適度調動兩岸生產線,由大陸工廠出貨以為因應;貨貿協議簽屬真正有利於生產留在台灣的企業,這些企業只有台灣工廠,以內銷為主,有了兩岸貨貿,不僅可減少關稅,也協助中小企業開拓一條新的出路,讓產品有機會可以賣到大陸市場,更維持或擴大台灣的就業。

此外,台灣生產網絡綿密,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存在緊密的上下游關係,是屬於母雞帶小雞模式,因此,貨貿簽了以後,大企業出口增加,自中小企業的進貨也會隨之增加,中小企業同樣受惠。而且,免關稅之後,大陸台商從台灣進口原料的成本降低,也會更願意從台灣進口,這樣台商與台灣的產業鏈合作關係才能維持。

再者,兩岸貨貿協議生效對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助益不大,因為這些產品大都已是零關稅項目,反而一些傳統產業獲益較大,例如塑化產業、紡織產業、工具機產業,上述這些產業不僅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而且以中小企業為主,同時大都集中在中南部地區。

當然,貨貿協議不會只有利而沒有弊,但兩岸貨貿協議晚於陸韓FTA生效,卻一定會對這些原本預估受益的產業帶來衝擊。

在台韓產品同質性高、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受衝擊的會只限於原本預估受益的產業而已嗎?對中小企業及中南部產業的發展及就業機會的衍生影響更是不能忽視,而這樣的憂慮於今天成為事實。

在惋惜之餘,也期望可為台灣的中小企業找一條新出路,平衡區域均衡發展的兩岸貨貿協議能夠盡快完成談判,當一個稱職的救援投手,至少在中國大陸市場能及時幫台灣的企業爭取到不低於韓國的優惠待遇。

在追求快速完成談判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中小企業的保護,對國內就業的不利,因此,對於可能受到大陸進口影響的產品及廠商,政府也應盡可能爭取排除降稅或較長的調適期,同時也要做好妥適的配套措施,將輔導機制制度化、資訊透明化,讓廠商有機會升級轉型,將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