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5 月 劫貧濟富惡感 青年對經濟發展無感
作者: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
摘要:當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時,就算經濟復甦,民眾也只看到財富集中到人生勝利組手中,自己卻沒有受惠,反政府反政策的情緒只會隨之高昂。
2008年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逐步復甦,然而財富分配卻有嚴重失衡現象,薪資階層仍未受惠於經濟復甦,此現象全球普遍皆然。面對經濟復甦,多數國人仍然無感;民眾對高收入階層的獲利增加反感亦日增。台灣五一勞動節當日,勞工上街頭,立法院修法朝向「窮人減稅、富人加稅」,提出讓700萬一般勞工受惠的稅政改革方案。由此不難嗅出,目前「仇富反政府」的社會氛圍正悄然蔓延,將成為我國需積極面對的政策議題。
近來世界經濟論壇(WEF)亦針對「全球收入差距擴大」問題進行調查,貧富差距對民眾生活影響不但直接且相當深刻,其範圍小至國家內部的社會穩定,大至全球層次的安全威脅。因此,針對越發不平等的全球社會環境,應盡速提出創新型的解決方案,此已成為2014年各國政府首要面對的經濟難題。更重要的是,WEF指出,在過去的幾年間,中等收入國家的窮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收入不平等使得人們的工作本質被改變:當少數民眾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報酬時,卻有更多的民眾被逐出中產階級,轉入貧窮族群。
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及其影響,現已逐漸擴散至中國大陸、印度等大型開發中國家,甚至在美國等已開發的西方國家,也不得不面臨此議題對國內社會經濟造成的挑戰。以美國來說,2012年家庭收入最高的前1%美國家庭,占全美收入的比例達22.5%,這是自1928年之後的最高紀錄。
巴黎經濟學院教授Thomas Piketty出版《21世紀的資本》指出,當財富增值快於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趨勢時,將導致不平等,破壞民主和社會正義。此種財富不平等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其所引發的政治效應。當收入極端失衡,便進一步促使政治影響力、知識和資訊的產生出現極端不公,將導致民主體制難以為繼。
財富分配失衡問題反映出制度和體制問題,並不是既有的現象。財富分配失衡背後的原因,主要受到人類制度和體制的設計可能存在缺失所致。為徹底消除收入不平等問題,其根本方法需要有能產生長期效果的綜合性政策。該等政策應協助人民具備應變的能力,能接受大環境的挑戰,同時取得改善自身經濟條件的工作技能,讓後代能取得提升及開發自我潛能的機會。
由全球財富分配衍生問題,回頭檢視台灣近期所提「財政健全法案」,此乃我國史上最大加稅案,預估國庫年增650億稅收,主要來源是富人,一般民眾所得稅繳納金額可減少,可說是勞工的小確幸。但五一當天有兩萬勞工冒雨上街頭,抗議政府不顧勞工權益。為何此一政策風向拋出,理應一片叫好,但掌聲仍不多?這個現象值得進一步深思,尤其面對抗議者的各種訴求,政府需要一套完整的論述,深入探討與研究各項政策,塑造台灣未來的發展藍圖。
因此,當前經濟政策目標不單在提升經濟活力,也必須同時處理財富與收入不均的問題。目前,已有部分學者提倡課徵資本稅,藉以提升資產移轉與使用價值,進而達到促進階層流動的意義。就我國而言,在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之際,也有必要因應高房價與低創新鏈結所帶來的財富與收入不均的問題。
首先,平抑房價具有必要性。目前房價租金比歷史平均水準高出不少,意味房價遭到高估。國內利率低,等於鼓勵民眾承擔房貸財務壓力,卻難以抑制高房價,突出「劫貧濟富」的現象。政府既有心藉由召開經貿國是會議凝聚國人共識,針對如何提升年輕族群財富與收入的議題應該受到重視,才能藉以促進國民的經濟信心。僅將國是會議聚焦區域經貿整合層面,難以說服年輕族群。協助青年創業政策具有優先性,應思考如何重新建構國家創新系統,打造健全多元創新創業的投資環境,協助年輕人有更多創業成功的機會。